• 返回官网
  • 当前位置: 主页 > 公共课部 > 教学科研 > 教研教改 >

    公共课部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时间:2013-10-09 13:13 作者:公共课部 来源:未知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公共课部是由原思政课部、体育课部、传媒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2012年9月6日正式成立。下设思政教研室、体育教研室和计算机基础教研室。 学期初,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合理安排教师、授课时间和场地,改变传统的课程制度及培养方式,让教...
       公共课部是由原思政课部、体育课部、传媒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2012年9月6日正式成立。下设思政教研室、体育教研室和计算机基础教研室。
    学期初,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合理安排教师、授课时间和场地,改变传统的课程制度及培养方式,让教学过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课部领导班子带领三个教研室确立了课程改革目标,制订了教学改革计划。现提出公共课部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如下:
       一、思政教研室
       为了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服务实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思政教研室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进行改革,主要分三种形式:一是课内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二是课外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三是社会实践(第三课堂),三种形式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内实践教学是指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采取讨论、辩论、演讲、案例分析等形式,指导学生自己讲、共同受教育的教学形式。
       课外实践教学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各门课程特点和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并指导学生参加读书活动、公益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相关竞赛活动等的一种教学形式。本科计224学时,其中课外实践76学时;专科计112学时,其中课外实践36学时。任课教师根据学时数,依据学校有关政策计算工作量。
       社会实践是指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地方开办的各种教育基地,以及社会大平台,利用暑假时间,采取参观、调研、考察,或者社会服务、科技服务等形式,以训练和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的能力的教学形式。“社会实践”作为本、专科学生必修课程,列入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技能培养与社会实践”之中。本科为2学分,在校期间必须参加2次社会实践、完成2篇社会实践报告;专科为1学分,在校期间必须参加1次社会实践、完成1篇社会实践报告。教师批阅“社会实践报告”,按2元/份计算工作量;带队参加暑期活动按学校相关规定补贴;课题研究经费支出及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由学校另行规定。(此处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就某一课题申请立项,立项获批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
       二、体育教研室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鄂发{2008}10号)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文件精神,针对学校体育教学时间场地受限的现状,体育教研室就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体育课程改革分“两步走”。
    第一步,改革以前只有二年级选项的做法,一、二年级学生全面执行体育选项教学。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推出体育教学兴趣班,供学生网上进行自主选课,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步改革计划,需要一年的时间。
    第二步,是大学体育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始终,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除一、二年级必修的体育课之外,逐步开展体育俱乐部,主要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体育俱乐部形式有偿教学,使得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体育课,进行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解决教师的课酬问题。
       2、建立“一体”、“两转”、“三自主”的教学模式。
       “一体”,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以学生兴趣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为目标,适应终身化、健康化、个性化的教学。
       “两转”,即教师围着学生转,时间围着场地转。教师围着学生转,就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开设相应的体育课,教师根据所开设的项目进行分担体育教学任务;时间围着场地转,就是所开设的体育项目根据现有的体育场馆,每个体育场馆安排多个上课时间段,充分利用体育场馆,提高场地的使用率,使得一周使用一两次,提高到一周使用四到五次。
       “三自主”,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相应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的系别、年级、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在教务系统上可自主选择体育教师、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求,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了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的学习氛围。
       三、计算机教研室
       依据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精神,计算机基础课程定位于:建立内容较为稳定、规范、系统和先进,类似于大学数学、英语的公共课。为了在学好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计算机教研室拟针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全方位改革。
       1、教学理念的改革
         在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精理论、重实践”的教学理念,采用“1+X”的课程方案。
       “精理论”在于,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最新、最前沿领域的知识,激发学生关注计算机科学发展动态的兴趣,逐渐做到主动、自发的学习和吸收有用的知识。重点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重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加强动手能力,实际的操作计算机,能熟练掌握办公、设计、多媒体、动画等基本软件的应用,使学生能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X”的课程方案,即1门“大学计算机基础”+ 若干必修/选修课程。“1+X”中的若干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
       2、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各院系、各专业学生,采用分层分级的形式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专业知识和行业实际。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把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拓展专业认知度。
       3、教学方法的改革
       (1)实现模块化教学。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理论和技术知识模块化,将操作技能性的内容制作成实例的模板,通过例子来讲解并演示具体的操作过程。
       (2)分层次教学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分层次的、丰富细化的全方位教学资源。包含讲义、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素材库、BBS问题讨论区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引导学生各取所需、逐级提高。
     
       4、考试方式的改革
       提倡教考分离,把能力的考察放在第一位,将计算机基本技能分成不同模块的形式进行上机考查,实现无纸化、现场操作的考试过程。
       四、改革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因新的公共课部的成立,各教研室的师资严重不足,急需引进高水平教师。
       2、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规模太大,学生太多,教师难以有效管理课堂,且无法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希望学校排课时减少课堂人数。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专科学时为32,教学中显得学时不足,建议调整为48学时(与本科相同)。
       4、公共计算机机房的计算机有一部分陈旧,无法使用,急需更换新机器。教师办公用机也应该逐步更新,适应教学的新要求。
       5、学校教务处给予体育课灵活的排课时间,允许二年级体育选项某些项目和班级调整上课时间和地点。
       6、我校体育课程改革属于摸索阶段,为了少走弯路、节约成本、早见成效,需要外出考察,取经,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7、体育课程改革尚在摸索、试点阶段,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时间: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试点和探索阶段;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一、二年级全面铺开,推行“两转”和“三自主” 教学模式,需要一年的时间来验证。
       总之,公共课部推行教学改革创新,需要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兄弟院系的大力支持,需要教师们的积极配合,为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思想修养、政治素质和技能素质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公 共 课 部
    2012年11月8日
    教师风采更多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28365356 鄂ICP备08005730号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凤凰大道2号
    邮编:430205 院办电话:8197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