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网络流行语的实时语义构建
时间:2013-10-29 09:32 作者:公共课部 来源:【摘自新华网】 查看: 评论:0
2013年09月29日 09:15:58 来源: 光明日报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某语言社区内,反映社会热点和社会心态,具有民间性、可复制性、传染性和变异性的新生语言单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革新,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成为虚拟空间常用的交流方式。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以实时或相对延时的形式,以文字、数字、字母和符号为主要载体,存在于具有共享性与开放性的网络聊天室、网络社区、博客中,是网络语言中最为活跃和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弥补了口头语表达的缺陷,实现了语言与符号、语言与语音、不同语言之间以及不同语法手段之间的沟通。
实时语义即在线语义,是指在网络交流中,为表达的需要,交际双方根据特定语境对词语意义的创新,以彰显其个体特点的自然语言。众所周知,网络的交互方式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和即时性,而且,网络流行语的本质属性在于“流行”,是一种由特定事件激发、持续时间较短的语言表达形式。而在互联网时代,为了寻求省时省力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进行即时交流,正是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及口语化决定了其实时语义。探究网络流行语实时语义构建策略,不但能加深对网络流行语的多元解读,扩大语义研究范围,而且有助于了解青年人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动态,对于新形势下语言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网络流行语实时语义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构建网络流行语实时语义的可能性蕴含于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之中:
网络流行语具有实时性。网络流行语或因一些社会事件而生,或因某些热门话题而广泛使用。如“元芳,你怎么看?”最初始于网络,现已成为网络上公众表达诉求和质疑的经典句式。具有很强实时性的网络流行语虽然在提出时流传广,关注度高,但由于与具体事件和特定环境相关联,大多数可持续性不强。
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性。网络流行语构成形式多样。数字、字母类网络流行语多为数字和字母与汉语或英语的谐音产生,如“886”表示“再见”;翻译类网络流行语结合了外来语与目标语在意义上的对应关系,以及两者在谐音上的类似衍生而来,如“geilivable”指“给力”;混合类中多以汉字、字母或数字混合而成,如“1314结婚潮”,或以特定的表情符号组合而来,如“:——)”表示笑脸。此外,还有替代、借用、旧词新用、新创词等形式。
网络流行语具有可复制性。这是网络流行语广为流行的重要原因。可复制性是指原本适用于某类人、某个情境的流行语突破了原来的范围,像感冒病毒一样传染复制,满足了大众对流行用语表达的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比如继“裸捐”而复制衍生的“裸……”模式,由“江南Style”衍生的“……Style”词语模式等。
构建网络流行语实时语义的必要性则可以从宏观社会文化层面和微观语言研究层面阐释。
在宏观社会文化层面,语言是文化的镜像,思想的载体,网络流行语的广泛流行和使用反映了网民对个性、便捷、自由与时尚的追求,浓缩了社会民情。网络流行语不仅仅局限于信息交流,还迅速走入社会语言生活,推动社会文化进步。同时,社会文化也深刻影响着流行语的形成、演化和发展变化。
在微观语言研究层面,美国认知语言学家福科尼耶提出语言的重点是研究语言运用时的后台认知,尤以认知构建结构、认知运算、认知动力概念系统的理解为核心。因此,词语的意义构建成为语言研究的主旨。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其意义处于不断变化中,能够最大限度、最直接、最敏感、最迅速地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沉淀着人类文化,折射着时代特色。
网络流行语的实时语义构建策略
突显。突显以人类具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为认知基础,指概念框架中的某一部分较之其他部分得到更多注意的认知活动。简言之,在网络流行语语义建构过程中,经常用一个或几个最突显的字眼来表达整个语义。比如,“高富帅”“白富美”等都是用最引人关注的字眼来表征事物或概念的属性建构语义。
转喻。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该过程可通过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另一件事概念化。简言之,转喻是在相似、相邻的认知域内用一种概念代替另一概念的运作机制,类似于借代。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使得“舌尖上的……”引起广泛关注。在该流行语中,“舌尖上”替代“美食”实现了从参照点到目标域的心理映射,建构了语义,还衍生出“舌尖上的快乐”“舌尖上的爱情”和“舌尖上的浪费”等流行语。
范畴化。范畴化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的一种,它指人类在歧异的现实中看到相似性,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范畴化是采取分析、判断、综合的方法将千变万化的事物进行分类和定位的过程。例如,“中国式……”是一个网络上反映中国社会特性的流行语,它能透视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就是范畴化的过程。此外,“最美……”也属于此类意义构建。
隐喻。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其过程是在相似性的基础上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进行的映射。简言之,隐喻是两种事物基于相似性而产生的某种对应关系。网络流行语“正能量”是指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人们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都加上“正能量”的标识。(袁陇珍王小龙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外语学院)